一、采食
奶牛采食速度快,咀嚼不充分,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咀嚼即反刍。所以,准备饲料时,应避免带入铁丝等异物,否则会导致网胃炎或心包炎。饲喂块根、块茎类饲料以切碎为好,避免发生食道梗阻现象。不应饲喂整粒谷物,因为大部分沉入胃底转入第三、第四胃不能被重新咀嚼而造成过料现象。
就采食饲料种类而言,奶牛喜欢吃青绿饲料、精料和多汁饲料,其次是优质青干草,再次是低水分青贮,最不爱吃爱未加工处理的秸杆类粗饲料。就形态而言,奶牛爱吃1cm3左右的颗粒料,不爱吃粉状料。枯草期以秸杆为主喂牛时,应该把秸杆铡得短一些并拌入精料中饲喂,或把切碎的秸杆制成颗粒,以增大采食量。添加饲草时做到少喂、勤添,不然沾粘上鼻镜分泌液牛不爱吃。下槽后清扫饲槽,将剩草晾干后再饲喂。
奶牛采食的时间随饲草质量、长短、气候变化而变化。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全天采食时间为6-8个小时。舍饲与放牧的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奶牛的采食量与其体重密切相关,相对采食量随体重而减少,例如,犊牛2月龄时干物质日采食量为其体重的3.2%-3.4%。6月龄时为体重的3.0%。又如育肥周岁牛体重250kg时,干物质采食量为其体重的2.8%,到500kg时,则为2.3%,膘情好的牛相对采食量低于膘情差的牛。
牛对切短的干草比长干草采食量大,对草粉采食量最少,但把草粉制成颗粒饲料后,采食量可以增加50%。日粮中营养不全面时,牛的采食量减少,若在日粮中逐渐增加精料,牛的采食量会随之增大,但精料量占日粮30%以上时,对干物质的采食量不再增加,若精料量占日粮70%以上时,则采食量随之下降。日粮中脂肪含量超过6%时,瘤胃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下降,超过12%时,食欲受到抑制,采食量减少。环境安静、群饲、自由采食及适当延长采食时间等,均可增加牛的采食量,饲草饲料的PH值过低时(如青贮水分过大)会降低牛的采食量。同时采食时间随温度变化一样,采食量亦随温度而变化。环境温度从10℃逐渐降低时,可使牛对干物质的采食量增加5%-10%,当环境温度超过27℃时,牛的食欲下降,对干物质的采食量随之减少。
二、瘤胃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奶牛采食的饲料中75%-80%的干物质以及50%以上的粗纤维是在瘤胃内消化的。瘤胃微生物与宿主、瘤胃内的细菌和纤毛虫彼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正是这种共生关系决定了它有消化大量粗纤维饲料的能力。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它是反刍动物最大的能源。正常情况下,乙酸占50%-65%,丙酸占18%-25%,丁酸占12%-20%。VFA之间的比例受日粮精粗料比例、粗饲料形态的影响。当日粮粗饲料比例减少或粗料太细时,丙酸比例增加而乙酸比例降低,若乙酸比例下降到50%以下,乳中脂肪含量降低而体脂肪沉积增加,这对于育肥牛有好处,而对奶牛是不利的(因为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参加到乳脂肪酸分子中)。此外,碳水化合物的可发酵程度、饲料在瘤胃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唾液分泌的多少都影响发酵模式。
由此可见,养乳牛精料不能过多,粗料不能加工太细,但这也并不是说不能用精料或粗料越长越好。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果证明:用粗料含量高的日粮饲喂乳牛,只能获得较低的产量,因为食入的可消化能太少,而能量损失较大(主要是产生的甲烷),如果想使产奶量达到6000-7000kg,必须供给乳牛较多的精料,至少占总营养价值的40%。但前以述及精料量增多,粗料量减少,会导致瘤胃内容物PH值降低,正常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丙酸比例增高,乳脂率下降,而且PH值下降也容易造成胃溃疡等,有时甚至发生酸中毒。如何使乳牛适应高精料水平的日粮,获得高的产奶量,而又要避免出现不良后果呢?解决办法就是要控制瘤胃发酵,如向日粮中添加缓冲化合物,如碳酸氢钠和氧化镁等,以使瘤胃内容物维持适宜的PH值,各种挥发性脂肪酸间保持适宜的比例。据实验在精料较多的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等缓冲化合物不仅可使乳脂率较不添加者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奶量,原因主要是缓冲化合物还能使其对饲料干物质采食量增加,并提高消化率。有人试验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和氧化镁混合剂可使有机物消化率由69%提高到72%,纤维素消化率由36%提高到48%。碳酸氢钠的添加量为日粮干物质的0.8%或精料量的1.5%-2.0%。氧化镁为总干物质的0.4%。
三、如何提高粗饲料的消化率
(一)物理或化学处理:如切碎、氨化或碱化处理。
(二)增加氮素营养:在日粮粗蛋白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适量添加非蛋白氮(NPN),如尿素、双缩脲等,可提高纤维素的消化率。
(三)提高必要的可发酵碳水化合物。
(四)控制脂肪的含量:过量的脂肪对瘤胃内纤维素的消化有抑制作用。
(五)添加无机盐:满足细菌无机盐的营养,同时保持瘤胃内pH值、渗透压和稀释率的稳定性。
(六)精粗比:精料比例太高(超过60%)影响纤维素的消化。
四、瘤胃内蛋白质的消化
饲料蛋白根据在瘤胃内的代谢不同分为两类,即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前者被分解为氨,氨可被瘤胃细菌合成瘤胃蛋白。后者不变化。越过瘤胃直接到达皱胃和小肠,称过瘤胃蛋白。根据过瘤胃值的大小分为三类:
过瘤胃值低(﹤40%)的原料:豆粕、花生粕等。
过瘤胃值中等(40%-60%)的原料:棉粕苜蓿粉、玉米等。
过瘤胃值高(﹥60%)的原料:鱼粉、血粉、肉粉、羽毛粉等。
瘤胃内既有蛋白质的分解,又有蛋白质的合成。瘤胃内蛋白质发酵的有利一面是既能将品质差的蛋白质转化为生物价值高的菌体蛋白,同时也能将尿素等非蛋白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但不利的一面是饲料蛋白通过瘤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氨而损失,尤其是优质蛋白质。
如果过瘤胃蛋白质利用率按85%计算,那么通过转变为菌体蛋白再经过肠道吸收,其利用率只有50%左右,所以,必须设法降低优质蛋白质和合成氨基酸在瘤胃中的降解度。其方法有:
(一)热处理:豆粕、棉粕、菜饼等经过热榨工艺,粗蛋白的降解率降低。
(二)甲醛处理:甲醛对蛋白质具有保护作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明显下降。
(三)鞣酸处理: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氮的利用。
五、奶牛对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需求特点
瘤胃微生物可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无需从饲料中供应,需要从饲料中供给的维生素只有A、D、E三种。奶牛对矿物元素钴和硫有特殊需求,因为缺钴影响B12的合成,从而影响蛋白质代谢;缺硫则影响瘤胃细菌合成含硫氨基酸。只有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碳源以及温度和PH值等条件都得到满足,才能保证瘤胃最佳活动状态。由于日粮类型会改变瘤胃微生物区系,所以改变日粮类型时应逐渐进行,使各种类型的微生物逐渐调整比例,以免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六、瘤胃发酵控制
控制的目的在于减少发酵过程中养分损失。通过改变发酵类型,可以预防疾病,并且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采取适当措施使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淀粉通过瘤胃直接进入真胃和小肠。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1)离子载体,如瘤胃素等。可使丙酸产量提高而乙酸和丁酸产量降低,降低饲料蛋白的降解率。
2)卤代化合物,如多卤化醇,多卤化醛等。抑制瘤胃中甲烷的产生,减少能量损失。
3)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和氧化镁,调节瘤胃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七、奶牛饲料
饲养奶牛以粗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饲料为主,同时配合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合理利用这些饲料资源,对于缓解粮食不足,充分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粗饲料
包括干草、秸杆等,其特点是:
1)粗纤维含量高(20%-45%),特别是秸杆主要由半纤维和木质素构成。消化率很低。
2)粗蛋白含量差异较大,优质牧草为10%-20%,而秸杆只有2%-5%。
3)适口性差,体积大。
奶牛采食有限,但质地较硬的饲料对胃肠有一定刺激作用。对秸杆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调剂,可以提高其饲用价值,处理方法一般有:
1、物理处理:切短、软化、制粒、热喷等。可以增加牛的采食量和采食速度,不同程度提高消化率。切短的长度以3-4cm为宜,用盐水对秸杆进行浸湿软化,再搭配精料、青绿、块茎类饲料饲喂效果更好。将秸杆粉碎制粒(奶牛6-8mm),可明显促进采食。秸杆热喷处理可使秸杆木质素结构遭到破坏,提高家畜采食量和消化率。
2、化学处理:用碱性化合物如氢氧化钠、石灰、氨及尿素处理秸杆,可以打开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与木质结构之间的化学键,溶解半纤维素和一部分木质素,便于消化酶接触。所以,化学处理不仅改善适口性增加采食量,而且能够提高营养价值。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①氢氧化钠处理:用1.5%,8倍于秸杆重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一昼夜,然后再用大量的清水漂洗,去除余碱即可饲喂。或者每100kg碎秸杆用30kg1.5%NaOH喷洒,处理后的秸杆可以堆存在仓库或窖里,喂前不需清洗。
②石灰乳处理:将切碎的秸杆浸入4.5%的石灰乳中3-5分钟,捞出的秸杆不用水清洗,经过24小时即可饲喂。石灰乳可连续使用1-2次,此法简单易行,也比较经济。
③生石灰碱化法:取相当于秸杆重量3%-6%的生石灰,加适量水使秸杆浸透,然后在潮湿状态下保持3-4昼夜。
④氨化处理:利用氨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铵而对秸杆起碱性作用,能使秸杆的粗蛋白从3%提高到8%以上。具有改善饲料适口性、降低饲养成本、缓冲瘤胃酸度和防病等优点。
A纯氨法:在地面或地窖底部铺塑料膜,四周富裕出0.7m,垛的宽和高均为2m,长短依秸杆数量而定。将切碎的秸杆喷入适量水分(含水量达15-20%),置入堆垛。在长轴中心埋入一根硬塑料管或胶管,覆盖塑料膜。周边压紧,通入氨气。冬天每100kg秸秆加2kg,夏天通4kg,抽出管子封口,夏天不少于30天,冬天不少于60天即能氨化完全。
B尿素法或碳铵法:将尿素或碳铵按秸杆重量称出,再称出加水量,使尿素溶于水,然后喷洒到切碎的秸杆上,接着压实密封,氨化的时间宜长一些。特别在气温较低时更应延长。
C氨水法:每100kg干秸杆用10%的氨水41-82kg,用20%的氨水则可减半。依气温高低增减用量。氨化秸杆开封后一般晾24-48小时,待多余的氨挥发尽再饲喂,饲喂时由少至多逐步加量,并注意观察氨中毒的征兆。短期内不能喂空,应把全部秸杆摊开晾晒,待水分降到15%以内垛好保存。发霉的秸杆不能氨化,氨化后发霉的秸杆不能饲喂。
表4-1使用尿素或碳铵制作氨化秸杆的用量 |
|||
|
气温8℃时每100kg秸 |
气温25℃时每100kg 秸 |
每100kg秸 |
|
杆用量(kg) |
杆用量(kg) |
杆加水量(kg) |
尿素 |
3 |
5.5 |
52-62 |
碳铵 |
6 |
15 |
52-62 |
(二)青贮饲料
青贮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抑制微生物活动,甚至包括乳酸菌本身,从而达到长期、均衡保存青绿饲料的目的。
1、制作青贮的要点
(1)排空空气.,原料要切短(3cm),压实、密封严。
(2)原料温度控制在25-35℃,尽量缩短装料过程,以减少氧化产热。
(3)掌握好水分,适于乳酸菌发酵的含水量为70%,过低不易压实,温度升高,过高酸度太大,牲畜不爱吃。
(4)原料选择,原料含糖多的易贮,含糖少的难贮,对含糖少的原料可以和含糖多的原料混合青贮,或加3-5%玉米青贮。
(5)确定时间:过早会影响青贮产量,过迟会影响青贮品质。玉米秸杆青贮以籽实处于蜡熟期,青叶比占半数以上,生长期110天左右较为适宜。
(6)装添加及封窖:逐层装入,每层15-20cm,装一层踩一层,直至装满并超出窖口20-30cm为止。窖顶用塑料布封好,四周用泥土压平,防止漏气和雨水流入。
2、青贮饲料的使用
(1)喂青贮饲料之前检查质量:优质青贮饲料应当是色、香、味和质地俱佳,即颜色黄色,柔软多汁,气味酸香,适口性好。如果是玉米秸杆青贮则带有很浓的酒香味。
(2)防止二次发酵和发霉变质:饲喂时,青贮窖只能打开一头,要分段开窖,分层取,取后要盖好、防止日晒、雨淋和二次发酵,避免养分流失、质量下降或发霉变质。发霉、发粘、黑色、及结块的不能使用。
(3)掌握好喂量:青贮饲料的用量,应视牛的品种、年龄、用途和青贮饲料的质量而定,除高产乳牛外,一般情况可以作为唯一的粗饲料使用。但应注意,鲜嫩的青草、菜叶青贮后仍然含有大量轻泻物质,喂量过大往往造成拉稀,影响消化吸收。开始饲喂青贮料时,要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停止饲喂时,也应由多到少逐步减少。使牛有一个适应过程,防止暴食和食欲突然下降。通常喂量,乳牛20-30kg,役牛10-15kg,种公牛、肉用牛5-12kg。
对粗蛋白含量并不高的原料,可撒0.3-0.5%尿素或硫酸盐(硫酸铵或硫酸钠)。为了达到防腐的目的可添加甲醛、甲酸等化学防腐剂。
3、能量饲料
能量饲料主要包括禾本科籽实、糠麸类及其加工副产品,多汁饲料等。
(1)禾本科籽实特点
能量含量高(主要是淀粉),粗纤维含量低,粗蛋白含量中等,钙低、磷高,钙磷比不符合奶牛对矿物质的需要。
玉米:淀粉多,蛋白少,饲喂时应与蛋白饲料搭配,并补充钙、磷。防止使用发霉变质的原料。
燕麦:淀粉少,粗纤维含量高,而且燕麦籽实含有麦碱,故不宜大量饲喂。
高粱:营养价值低于玉米,含有鞣酸,适口性差,易引起便秘。
(2)加工副产品:粗蛋白比籽实高(10%-15%)。
①麸皮:质地疏松,体积大,具有轻泻作用,是奶牛产前产后的好饲料,当产奶量由高变低时,适当加大麸皮用量,对调节健康有利。
②米糠:脂肪含量高,夏季容易酸败,而且易染黄曲霉,故不宜长期贮存。由于米糠脂肪含量高,故日粮添加量不超过30%,否则易使奶牛过肥。
③糟渣类:因加工方法不同,营养物质含量差别较大,多数水分含量高,喂多易引起拉稀,对怀孕期的母牛更要控制酒糟的用量。
(3)块根块茎:水分含量大,富含淀粉、糖和维生素C,适口性好,具有调节营养作用,饲喂时以切碎为好。
4、蛋白饲料
包括植物性蛋白饲料和动物性蛋白饲料。
(1)植物性蛋白饲料
分豆科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豆科籽实很少做饲料,使用时必须经过加工处理。饼粕类的共同特点是:粗蛋白含量高(30%-48%)。因加工方法不同,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差异较大。经压榨的称为饼,脂肪含量高,蛋白含量少。经浸提的称为粕,脂肪含量少,蛋白含量高。
豆粕:粗蛋白含量42%-48%,氨基酸平衡性好。是最理想的饼粕,使用时要把握生熟程度。
棉粕:营养价值不及豆粕,可利用氨基酸含量偏低,成年牛对未脱毒的棉粕有一定的耐受性,所以添加量比猪、鸡饲料中偏高。
菜粕:粗蛋白含量34-37%,适口性差,喂量宜少不宜多,犊牛和孕牛不宜喂给。
花生粕:粗蛋白含量高于豆粕,但氨基酸含量低,而且极不平衡,花生粕易污染黄曲霉毒素,饲喂时应注意。
(2)动物性蛋白饲料
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丰富。因此,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高。由于来源和价格因素的制约,在日粮中的添加量通常小于10%。鱼粉、肉骨粉和血粉是常用的蛋白原料,过瘤胃值高,但使用时应注意卫生指标。
5、非蛋白氮饲料
反刍动物能够利用非蛋白氮化合物,如:尿素、双缩脲等合成菌体蛋白,从而补充氮素的不足,1kg尿素相当于2.8kg蛋白质,其蛋白的含量为280%,使用尿素的前提条件是:日粮中粗蛋白的水平较低(低于13%),能量水平较高,保证硫元素的供给。如果蛋白水平已满足要求和能量水平较低,则不宜使用尿素。尿素的最适宜添加量一般占日粮干物质的1%,或每100kg体重饲喂20-30g。犊牛在3-4月龄后,羔羊在1.5-2月龄后方可添加尿素。饲喂尿素禁与豆科植物及生豆饼同时使用(因其含有脲酶),不可将尿素配成水溶液饮水,饲喂尿素后2小时不能饮水。喂量应由少至多,至少有3周的适应期。出现尿素中毒后,立刻灌服食醋0.5-1kg。
英美尔隶属于北京大鹰美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